我有个毛病,爱贫嘴。
尤其和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总爱抖些夸张的包袱。
那天大家聊到梦想清单,有人说要买海景房,有人说要环球旅行,
我端着酒杯,眯着眼笑:“我啊,有钱我不乱花,攒着给老公买帕拉梅拉。”
朋友们一阵哄笑,有人起哄:“行啊,到时候别忘了发朋友圈炫一炫。”
我以为,这就是个笑话,听过就算。
但坐在我身旁的林骁,却转头看了我一眼,嘴角微微一挑:“那你得多攒点。”
当时,我没把这话放在心上。
林骁是我的男朋友,认识不到一年。
外人眼里,他成熟稳重,做事有分寸,还很会照顾人。
比如吃饭的时候,会帮我把辣椒挑出来。
冬天走夜路,他会把我围巾拉高一点,挡住风。
这种细致入微的体贴,让我习惯性地把他的某些言行,归为关心。
直到那句玩笑话之后,他的关心开始有了新的方向。
第一次是在便利店。
我伸手去拿依云,他按住我的手:“农夫山泉就挺好,三块钱一瓶,省下来的钱可以多攒点。”
第二次是在商场。
我看中一条裙子,打算刷卡,他凑过来:“你不缺裙子,这钱省下来,将来买车能顶一半首付。”
第三次是在下班路上。
我顺路买了一杯二十八块的咖啡,电话那头传来他低低的笑声:
“又乱花钱了吧?少喝这种没营养的东西,你不是说要攒钱给老公买帕拉梅拉嘛。”
我一愣,才意识到。
他记得很牢。
我开始注意到,他对我花钱的态度,总带着一种无形的限制。
买口红,他会说我唇色本来就好。
买书,他会说我反正不常看。
买咖啡,他会说自己煮的更便宜。
可轮到他自己。
为了限量球鞋,能半夜去排队。
相机镜头一眼相中,当天就刷了定金。
甚至有次在餐厅,他顺手点了两杯单价三百的威士忌,只因为这酒的年份很难得。
这种双标,让我心里隐隐有些不舒服。
可感情里的不舒服,往往会被“”也许他是为我好“”轻易糊弄过去。
直到那天。
我妈转了我五万块钱,嘱咐我说:“想买什么就买,别总省着。”
林骁听到后,笑得很温柔:“那我可得好好谢谢丈母娘。”
几天后,我借用他的电脑查资料,屏幕上还停留在他的购物车页面。
球鞋,手表,相机镜头,总价五万出头。
旁边的备注写着:“目标:今年一定买到!”
我盯着那些字,心像被针扎了一下。
正犹豫着要不要问,他恰好从厨房端着茶出来,笑着说:
“正好,你看看这些东西怎么样?等你把那笔钱拿出来,我们就能都买到了。”
我的指尖僵在桌沿上,心里那点隐隐的不安,像被掀开了一角。
或许,从一开始,我们攒的就不是同一个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