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百科网_花草百科全书_花草百科知识大全

怎么配出最好的多肉配土

花仙子

  因为夏天总难熬的关系,透气排水性更好的颗粒土越来越成为主流,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只是个趋势,但每个人总会想要追求最适合自己的多肉配土方案,下文没有给出方案,但给出了方法论。
  作者:nirwa,原文:浅谈种植环境介质之间的关系 v1.22

  仙人掌与多肉植物会因为生长特性的不同,成长、休眠季节也会有些差异性,所以不同的植物品种也会有不同介质要求。
  早些年种植仙人掌,总是以仿傚别人或花商的介质来做为自己换土之混合介质参考。然而,过一段时间之后植株之生长有些有时总尽不如人意。轻则因根系不良而生长停滞或缓慢,重则过没多久植株就烂给你看。在遭遇挫折之后,新手可能会开始找寻解决的方法,例如翻书或在网路上找资料,找着找着,就会发现在论坛上常常见到这样的字句:
  「因为每个人种植的环境都不尽相同,所调配的介质也都不太一样…」
  「简单地说就是疏水与通风而已…」
  「……」

  以上的字句的确是种仙人掌很精简的原则。不断地尝试错误而得到经验固然是园艺的乐趣之一,但不断地错误,严重甚至会产生挫折感而失去种植植物的信心与兴趣呢。若仔细去思考或检讨原因,这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到底怎样的环境才适合怎样的介质调配呢?」、「要怎样才算是『疏水与通风』 呢?」
韩国的梦露
  在这里我并不会告诉你固定的介质配方或比例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如何按照你的栽培环境以及植物各品种生长需求的特性来灵活地调整介质比例。这篇文是我一些浅薄的经验归纳所得,或许可以给多肉新手参考看看。
  植物种植环境的影响
  介质的调配除了适合植物品种的特性外,还需依照栽培环境及照顾习惯的不同来调整比例。例如:由於台湾北部冬季常下雨、或者栽培环境只有半日照(或更少日照),比如说是种在公寓阳台 ,介质的透水、透气性这时就更为重要,以避免因长时间潮湿导致烂根或病害;而中、南部地区通常日照充足或者种植於水份蒸散快速的温室或是露天种植,就须考虑到保水性,土壤太快干燥易致使植物失水或长势不佳。
  要知道种植环境与介质调配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首先要观察你的植物种植环境:
  1.观察种植环境的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方向
  整年度的平均日照时间长,那就需要较佳的保水性介质;若平均日照时间短,则介质需疏水性多一点。
  2. 通风情况
  若通风良好,对於植物而言是很棒的生长环境,其水份蒸散也会较快些,所以原则上是较佳的保水些的调配介质会较佳;若通风较差一些,原则上是较疏水些的调配介质会较好一些。
  3. 你的浇水习惯是少少量地浇水 ? 还是非得浇透才停止?
  种植仙人掌的浇水原则是一次浇水就应浇透整个介质才停止,也就是说浇水直到水从盆底漏出来为止(泥炭土或培养土完全干燥后很不容易再吸饱水份,需多花些时间才能再次让它们湿润,所以若是用泥炭土或培养土来当盆中的主要介质时,建议用腰水法(盆子浸泡水中至盆子腰部一段时间)或多浇个几次来给水),比较不建议每次少少量来浇水。
  4. 是不是会淋到雨
  若种在会淋到雨的地方,比如露天种植或无遮阳板之阳台,浇水时就可能要考虑天气对於浇水频率的影响(老天爷会帮你浇水)。
  题外话。种植仙人掌的环境最好是能够避免它们淋到雨。你或许会觉得奇怪,在原生地的植物不也都是淋雨而吸水的吗?可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并不是在原生地的环境种它们,而是在文明地区,比如都会区或人口密集的地方。这些文明地区由於空气污染而常有酸雨或混有其他污染物的雨水,这些受污染的雨水对於仙人掌的生长与品相维持其实是相当不利的,所以尽可能不要让仙人掌(其他种类的多肉植物也是)淋到雨。

  什么是介质?了解介质的特性
  举凡可提供植物物理性支持与供给养份的双重需求者,皆可称为介质。各式各样的介质有着不同的性质以及适用性,这个部份可以在网路找着不少参考资料,暂时我就不多赘言了。
  排水、透气性介质
  介质颗粒愈大或裂隙孔隙愈多,代表其渗流力愈佳,其排水、透气性就愈佳;反之,介质颗粒愈小或裂隙孔隙愈少,其排水、透气性就愈差。介质颗粒愈大或裂隙孔隙愈多的介质例如赤玉土、麦饭石、兰石等等。排水、透气性介质佳的介质,其保水性不一定跟着好,例如一般的花岗石碎砾或岩石砾,水份几乎不会被吸收,所以其保水性是很差的。
  最简单的原则就是:需高湿度品种或者水份蒸散快速的环境,其细颗粒介质比例可提高;对长时间水份太多较敏感的品种或者水份蒸散较慢的环境,则应提高粗颗粒介质比例,就是如此而已。
  排水性愈佳,水份停留在介质的时间就愈短;排水性愈差,水份停留在介质的时间就愈长。

  盆器之影响
  对于介质特性有些概念之后,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盆器的选择。不同材质以及形状的盆器对於根部介质排水、透气性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我以市面上常见的两种材质来说明:
  1. 不透气材质比如各类塑胶盆、上釉陶盆等,它们有着耐用、重量较轻、便宜或易取得等好处,但有较不具美感等缺点,而且它的透气性与排水性却是相对较差的。
  2. 常见的较佳透气之材质比如素烧盆、陶盆等,它们有着耐用或较美观等好处,但有着易碎、重量较重、外观易长青苔(素烧盆)等缺点,不过它的透气性以及排水性相对是较佳的。
  所以需高湿度品种或者水份蒸散快速的环境,选择较不透气的材质,比如各类塑胶盆,是比较好的方案;而对长时间水份太多较敏感的品种或者水份蒸散较慢的环境,则建议透气性以及排水性相对是较佳的材质比如素烧盆,是比较好的盆器选择。
  介质与盆器的特性会交互影响整体的排水(或保水)、透气性。举个列子,若调配的介质是属於比较排水、透气性佳的特性,这时若选用塑胶盆就可以抵消掉某种程度的整体排水、透气性;若选用素烧盆,反而就可以加强某种程度的整体排水、透气性。相反来说亦然,若调配的介质是属於比较排水、透气性较差的特性,这时若选用素烧盆就会增加某种程度的整体排水、透气性;若选用塑胶盆,会使整体排水、透气性变得更差。
  另外,盆身愈深、口径愈窄口的盆子其排水性会相对较慢,盆身愈浅、口径愈广口的盆子其排水性会相对较快;盆器底部的孔洞愈多,也就愈易排水与愈易透气。因此盆器的口径、高度以及底部的孔洞多寡或大小都会影响排水性以及透气性,这点是除了盆器材质影响之外,亦需要考虑的重点。

  如何根据你的栽培环境特性来调整介质 ?
  在我们知道各类种植环境、介质的特性以及盆器的影响之后,就可以嚐试做个实验,来决定你种植物的介质调整的参考。
  1. 找个不管你选择怎样材质以及形状的盆器,或者你打算使用、喜欢或容易买到的盆器都可以。或者一并使用塑胶盆或素烧陶盆两者来试也可,可以省去万一其中一种不合适再试另外一种材质盆器的时间。
  2. 填入比较粗颗粒介质当底层,以防止积水以及促进透气。
  3. 填入基本介质或者你打算使用的主要配方介质,若需高湿度品种细颗粒介质比例可提高,不耐介质潮湿太久的品种则提高粗颗粒介质比例。(此时先不要把打算用此介质配方的植株给种进去。)
  4. 填入缀石或者其他比较大颗的介质来压住基本介质,以避免被风给吹走或浇水时溅走。或者如果你未来不打算加缀石,不加缀石亦可。此时把盆子整个拿起来上下晃几下,感觉一下盆子未含水时的重量(若可以称重是最好)。
  5. 盆器底下放个可以接出流出来水的盆子。
  6. 浇大约与盆器体积相当的水量,或者直接浇水,一次慢慢浇完。再观察浇多久之后水才会从盆底流出来,以及多少量的水会被排出来。观察盆土可以多快排出多余的水份以及可以吸附多少的水份。若…
  保水度(下面的表格)
介质的保水度
  透气度(下面的表格)
介质的透气度
  保水兼透气度(下面的表格)
介质的保水兼透气度
  7. 一般来说, 只看保水兼透气度那张表就可以了,若得到的结果是"最佳"以及"佳"应该就很足够了。
  8. 待完全不流出水来之后,接下来将盆子置放在预计要摆放的位置,连续放个三天(我自己的安全忍受度是三天,为什么是三天呢?这是我的经验啦~ 你也可以自行嚐试不同的安全忍受天数看看),往后每天固定一个大约时间,譬如下午6或7点之间,把盆子拿起来上下晃几下(若可以称重是最好,那样子最精确),检查一下盆子的失水状况,并记录一下(若懒得记录也 OK)。若是露天种植则建议看看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在三天内不太会下雨的天气来做,否则下雨会干扰结果的参考性。
  9. 在第三天傍晚结束时,把整个介质都倒出来,如果…
  1. 此时介质仍是潮湿的,便是你的介质组合在你的环境而言,要再疏水些,也就是应提高粗颗粒或疏水介质比例,或者换个比较透气疏水的盆子,比如说素烧盆。
  2. 在隔天或第二天水就完全干掉(在第二天与第三天差不多重,或者与未含水时的重量差不多重),就代表你的介质组合在你的环境而言,要再保水些,也就是应提高细颗粒或者保水介质比例。
  3. 若出现前面这两种状况建议你再重新调整各粗细以及疏水保水介质的比例,并重新回到第二点再做一次。在第二天结束时仍有一点水份在介质中尚未完全干掉,也就是介质在第三天结束后才完全干掉,那~~ 恭喜你,你已经找到适合你的环境的最佳介质配方。
  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季节以及风量的多寡,以及是否露天、是否会淋到雨等等这些变数都可能影响结果,基本上我的建议是找一个"最差的天候状况"来做试验是最保险的了。什么是"最差的天候状况"呢 ? 最差的天候比如说无风又阴天的天气。风量愈多愈强,水份散逸的速度也就愈快;阳光愈强、日照的时间愈久,水份蒸散的速度也就愈快。若在最差的天候下,你的介质仍可保有三天后干燥的状况,哇~~ 那真是不简单了。
  你可能会问"在最差的天候下,介质若仍可保有三天后干燥的状况,那在平常日不就很快就干掉了?" 嗯,的确是如此。仙人掌通常是比较怕介质太湿或潮湿时间太久,而不怕太干。这样子做是一个最保险的做法,可是,最保险的方法不见得就是最佳的方法。在最差的天候下,介质若仍可保有三天后干燥的状况是属於比较极端的状况,你也可以不用设定成那么极端的状况,一般在你最常出现的天气状况或稍差一点的天气(比如阴天)中,在浇水三天后介质就可完全干掉或几乎全干的介质配方应该就可以接受了。
  随着你对各品种种植经验的累积,就会逐渐摸清楚在你的栽培环境中各品种所需的介质特性而去调整合适的介质配方。以上的方法只是一个原则性的参考,是我数年来摸索而归纳经验的心得,每个人的种植环境皆有所不同(这句话又出现了… XD),所以有待您自己细心的观察与体验来修改而有不同的做法。
  失败不要泄气,因为经验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不过总要思考失败的可能原因,加以修正而记取经验,这样子才可能会愈种愈好,愈能感受园艺栽培植物的乐趣。

  后记
  植物对於所需求的生长环境与所供给的栽培环境差异还是有一些忍受范围的。只是有些品种的忍受范围较广,对环境的忍受度高,容易照顾且不易死亡的品种,它们是日文中所谓的"强健种"(比较容易种活的品种);而有些品种的忍受范围较窄,在它们不喜欢的栽培环境中,可能就会长得不好,甚至没多久就死给你看,它们就是日文中所谓的"困难种"或"难物"(就是比较难搞的品种)。
  最后,一般来说,从花商或其他花友处所购得的含盆土新植株也建议换上适合你环境的介质,而不要使用原来的介质。因为原来的介质通常只适合花商温室或花友的种植环境,不见得都适合在你的栽培环境生长,所以新进植株最好换上自己的介质比较安心。另外也可以顺便检查根部是否带虫体或虫卵(一般肉眼难辨识),比如最常见的根部粉介壳虫有时会藏在其中。若发现虫体时可以顺便清理掉,以防传染给其他植株。
  但是、但是呢,凡事都有例外。若是弱根系或不易长新根的品种,则得考虑换盆后承受后续植株可能不易发根的风险,因此弱根系或不易发根品种比较保险的方法是较不建议买回来就换盆或者常换盆。这类品种虽比较不建议买回来就换盆,但若觉得还是要换换盆比较安心,则建议不要修去太多根,即只修去干枯的死根,其他"活根"则一律不修除﹝在重新入盆加介质时,记得要把细根系像章鱼脚或伞形那个样子给分散开来嘿,不然可能很容易不长新根的﹞。若决定不换盆,还是建议要加些药来防治可能躲在根部或盆土中的害虫,比如说根粉介壳虫等,每周浇灌介质一次、总共连续两或三周。换盆之后,也可以考虑浇灌一些些腐质酸与较高钾的肥料来促进新根的生长。